获奖的《阿诺拉》,平庸之上精彩之下
3月3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办奥斯卡颁奖典礼,由肖恩·贝克执导的影片《阿诺拉》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剪辑五项大奖,影片亦在去年年中举办的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这也使《阿诺拉》成为历史上第三部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影片。《阿诺拉》最大的竞争对手,由布拉迪·科贝特执导的影片《粗野派》则最终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和最佳配乐三个奖项,影片早前亦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个奖项。
独立电影获得“主流”认可,喜忧参半
从表面看,《阿诺拉》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无论是对创作者本人、美国电影还是世界影坛都有不少好处:它标志着独立电影创作者终于获得认可,意味着美国电影获得了新鲜血液,世界影坛又见证了一个壮年创作者的成功。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结果背后也暗藏隐忧:毕竟,美国电影如此巨大的产业体量不可能依靠独立电影存活下来,而一个艺术电影创作者获得奥斯卡大奖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更不用说向来以“反对美国好莱坞大制作、力挺新锐创作者”自居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竟然与一向追求票房与商业性的美国电影学院做出了相同的选择。这一切似乎都昭示着:全球电影市场已经远不如以前那样琳琅满目,所有的电影创作似乎都在向某个中间地带靠拢。
毫无疑问,《阿诺拉》在奥斯卡的胜出,表明美国主流商业电影进一步式微,好莱坞的“招安”持续向周边扩展。近几年来,美国商业大片的乏力有目共睹,今年获得最佳视效和最佳音响两个奖项的《沙丘2》就是很好的例子。无论是观众对系列大制作的兴趣大减,还是丹尼斯· 维伦纽瓦本身强烈的视觉风格,抑或是弗兰克·赫伯特在原著中埋藏的复杂表意,都让这样的影片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后,《沙丘》这样的经典名著改编可能不会再有昔日《指环王》那样的荣光,而好莱坞制片厂也必须找到自己新的出路。
网飞等流媒体的出现,拉丁裔、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创作者的冲击,女性创作者和女性作品的崛起,独立电影在主流视阈中的出现,这些因素都与上面提到的传统大片衰落互为因果,也让好莱坞几个大制片厂对学院奖的控制力、对美国电影艺术的控制力持续萎缩。不过换个角度讲,美国电影学院所推崇的美国主流电影的吸纳能力在进一步增强,各种身份的创作者都进入到主流评价体系当中,获得了更多关注,使得所谓“主流”的边界得到不断拓展。这种拓展不仅体现在剧情片的评选当中,也体现在其他类别当中。以夺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猫猫的奇幻漂流》为例,其获奖正是建立在美国动画工作室系列作品乏力的基础上,一种新的、无对白的、非传统叙事的小制作动画无疑为习惯于某种产业模式的动画界注入了新活力。
奥斯卡上获奖,表明它的“最大公约性”
奥斯卡让成本仅有600万美元的独立电影《阿诺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然而,独立电影创作者也因此走到了一个比以往更加微妙的位置。首先,600万美元的成本对于好莱坞财大气粗的大制片厂,或相较于动辄上亿美元制作成本的《奥本海默》等大片,是十足的小成本,但对真正依靠自筹资金完成的独立电影来说又是十足的大成本。
客观地说,《阿诺拉》已经具备了商业电影的素质,只能算是半独立电影。这样的制作规模不仅决定了它具有主流潜力,也决定了它在创作层面难以像以往一样细腻尖锐。因此我们看到,虽然保有自身一贯的、极具感官性的视觉风格,但《阿诺拉》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肖恩·贝克之前作品里所传递出的复杂性,转向了一种比原来更为刻板的人物塑造(比如把俄罗斯富人一家描绘得背信弃义,保镖伊戈尔则一往情深)和情节构造方式(依赖经典的叙事结构和转折)。无论创作者主观上是否有这一想法,“去复杂化”确实是被主流认可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其次,更多关注也意味着更多争议,《阿诺拉》所面临的种种争议也进一步体现了其处境的微妙:我们发现,颁奖季前后关于影片的很多争议都集中在创作者是否对特殊职业女性进行了好的呈现,影片又是否体现了男性创作者对女性的“凝视”等等。有趣的是,世界的复杂和不可化约性也恰恰体现在这里——如果说《阿诺拉》在奥斯卡评选中的胜出是由白人男性为主体的奥斯卡评委选出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影片所获得的金棕榈奖正是由《芭比》的导演格蕾塔·葛韦格领衔的评审团颁出的呢?最终我们只能说,《阿诺拉》在奥斯卡的获奖表明了它的“最大公约性”,即它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而是处于各个身份、政治、艺术性等考量因素的平衡点上,是平庸之上、精彩之下的“最优解”。
尤其是当我们把《阿诺拉》和其他几部获得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提名的影片放在一起时就会发现它的平衡性:《五分钱男孩》——非裔和底层;《艾米莉亚·佩雷斯》——拉丁裔和少数人群体;《某种物质》——女性。显然,《阿诺拉》与各个身份群体的交集最多,投票时的赢面可能也就更大。
也许更重要的是,与《阿诺拉》相比,很多提名影片都很难与当下的影院观众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肖恩·贝克关注的问题至少指向了美国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许这也是《阿诺拉》最终战胜《粗野派》的原因:比起一个将近四小时的、借古讽今的虚构年代戏,奥斯卡更需要一个直接的、表达对当下美国社会现实态度的作品。《阿诺拉》非常直白地展现了一个二代美国移民的生存处境和情感状态,女主人公阿诺拉的生活之所以如此跌宕起伏,之所以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工作,并不是因为美国本身,而是一个俄罗斯人(外部势力)带来的影响。这确乎以一种极其表面化的方式和态度贴合了近两年来美国自由派的风向。
从这个角度上看,《阿诺拉》是符合其国内主流要求的作品,而它的竞争者《粗野派》相比之下是那么的非主流。无论是它的影片格式(来自上世纪50年代维士宽银幕)、它的时长、它的结构特点(完全背离观众期待),还是它最核心的表达(美国梦的彻底虚妄),都指向它对美国电影经典美学和价值的颠覆。
独立厂牌或将改变美国电影宣发版图
《阿诺拉》的成功也让电影背后的独立厂牌真正走到了美国主流电影的聚光灯之下。有趣的是,今年奥斯卡从一开始就不是好莱坞大厂之争,甚至没有网飞等流媒体的事,而是两个独立电影厂牌——霓虹影业和A24影业之争。《阿诺拉》的胜利不仅标志着独立电影的一次胜利,也标志着非主流宣发的一次胜利。要知道,“霓虹”在《阿诺拉》的营销、发行和颁奖活动上花费了1800万美元。而据外媒报道,另一家财大气粗的公司则为另一部颁奖季电影宣传投入了6000万美元。也许从今往后,颁奖季宣发最重要的项目不再是电影鉴赏会抑或光鲜亮丽的广告牌,而是一辆停在路边、装满电影周边、被影迷疯狂围堵的大拖车。这种相对低成本的方式不仅改变了美国主流电影宣发的版图,也可能会进一步改变美国电影的版图。
这些变化的出现,或许意味着一个全新电影时代的到来。而独立电影在主流视野中的现身,可能比流媒体的崛起所带来的结果,更加令人五味杂陈。
文|包梓丹
编辑|陈凯一
热点资讯
- 华西医院连续3年承办“一带一路”国家肝
- 从小众游戏到“精神桃源”,两周年的它
- 财经聚焦|三大指数继续上行 我国经济总
- 神工股份:3月27日召开业绩说明会,汇添
- 宁夏中卫进京推介文旅资源 邀北京市民打
- 中国女留学生亲历曼谷地震:公寓墙面裂
- 黑色西装裤霸榜整个春天!简约飒爽时髦
- 12位学科带头人受聘 青岛市市立医院莱西
-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为何劝你尽量
- 中国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成功救出一名女